LDHT 新闻报道 从山寨到高精,德国是如何扭转的?
一说起德国制造,大家第一印象几乎都是质量有保障,其大到汽车,小到螺丝刀,都是品质过硬的精品。的确,德国人对品质的追求几乎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,其对细节的把握和精益求精令人佩服。
如今,“德国制造”已成为了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。有人说德国制造之所以“一枝独秀”,源于日耳曼民族严谨理性的性格,其对产品的严苛要求造就了今天的德国品质,事实真的是这样吗?其实,在19世纪后期,德国制造也曾是劣质、山寨的代名词。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后,世界市场已被英美等国家占据,整整晚了70年的德国制造已不易进入,在夹缝中追求强国梦的德国人只能“不择手段”,仿造英法美等国的产品,并依靠廉价销售冲击市场。
1876年,美国费城举办的世界商品博览会中,价格督查、机器建造技术专家若洛克斯教授以“便宜而拙劣”评价参展的德国制造产品,“便宜而拙劣”从此成为欧美各国报刊醒目版面评论德国制造的通栏标题。1887年8月23日,英国工商业再也无法忍受德国制造的劣质,英国议会通过了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,对德国制造加以特殊标记,规定德国出口产品必须注明“Made in Germany”,以此将优质的“英国制造”与山寨的“德国制造”划清界限,“德国制造”从此也成为了一个法律新词,专指判别为劣质的德国货。
那么,从劣质山寨到如今的高精品质,德国制造是如何扭转的呢?
世界各国尤其是英国人对德国制造的“山寨”产品的抵制,使德国企业家们知耻而后勇,“用质量去竞争”成为共识。德国制造业开始从产品生产流程、生产技术、工人培训、生产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造。
首先,从人才培养入手,狠抓职业教育。1884年德国的职业教育从教育部剥离,由贸易部主管,开启了德国“双轨制”的职业教育。在以企业实践实习为主、学校理论学习为辅的“双轨制”教育下,学生毕业时就成了技能娴熟的专业工作者,并能立即为企业所用。年轻人得到工作,企业得到合格的雇员,劳动力市场进入良性循环。相比之下,那些只接受过学院教育的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却很难立刻进入“职业角色”,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转型期。
其次,制定统一规范的标准。全球制造业由25000多条标准都是由德国制定的,现在德国每年还将推出至少1500条标准。今天我们常用的A4纸标准当初也是由德国制定的,甚至小到钟表里的小齿轮也要制定统一标准,有了标准的限制,德国的劣质产品开始逐步减少。
第三,追求工匠精神,打造隐形冠军。全球目前有2734家“隐形冠军”,其中德国就有1307家,占总数的47%。而位列第二的美国,只有366家。隐形冠军是支撑德国经济的基石,他们创造了德国70%的就业岗位,提供了80%的岗位培训,发明或改良了近75%的专利。
最后,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制度和召回制度。售后服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产品的质量提供了保障,如果产品质量太差,那后期的服务将会非常麻烦。将不合格产品召回,也为德国制造树立了良好的风尚。
正是通过以上几个方面,德国的制造业开始由劣转精,成为高端制造的典型代表。到1894年,德国制造业界已经可以骄傲地称,“德国制造”比“英国制造”还要强。仅仅30年不到的功夫,他们就改造了一个国家的制造业。
而今,中国制造也正在经历19世纪后期德国曾经走过的路,我们亟需解决之策,在某些方面德国的策略值得我们学习借鉴。在8月2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,总理大力助推“中国制造”完成一场“品质革命”,而这与德国的“用质量去竞争”不谋而合。今年是“十三五”规划的开局之年,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,中国“智”造正向我们走来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“中国制造”也会与“德国制造”比肩而立。